361小说
会员书架
首页 >女生耽美 >大明元辅 > 第282章 宫里宫外(圩一)板荡识诚臣

第282章 宫里宫外(圩一)板荡识诚臣(第3 / 3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推荐小说:

这就好比是唱歌,第一句就跑了调,后面还怎么唱下去?

朱翊钧心里大为光火,却又一下子找不出补救之法,不禁气得眼前一阵发黑。

他两边太阳穴突突连跳,强压着火气再次扫视了众辅臣一眼,见几乎所有人都是一脸严肃,仿佛现在他这皇帝如果不听劝,最迟明日一早就要天下大乱了一般,更是让他气不打一处来。

不过,既然是“几乎”,那就是还有例外。朱翊钧发现,高务实虽然也面色严肃,但同时却眉头深皱,一脸担忧地看着的左手。

朱翊钧这才想起来,自己左手还抓着一块布帕,而布帕上有自己方才擦拭嘴角留下的血迹。

到了诏书末尾,汉文帝还特别强调“自今以来,有犯此者,勿听治”,即对他们不予治罪。可以说,汉文帝的陵寝连绿林赤眉都不敢去挖,那的确是有原因的。

至于最后王家屏所说治理谣言“最善者,则莫过于‘听歌谣于路’。”这法子也是汉朝的旧法。

这里说的其实是通过采纳谣言中的民意,来对**进行打击。据《三国志·魏武帝纪》裴松之注引的《魏书》记载,汉灵帝时期曾下诏“敕三府举奏州县政理无效,民为作谣言者免罢之”,意思是让三公举报政绩太差以至于使老百姓作歌谣批评的那些官员,并对这些官员予以罢免。

显然,这就不同于秦朝对待谣言严苛的制度,汉朝的做法是绝不能一棒子打死,反而要将其视为了解社会的一面镜子。因此在汉代,“举谣言”就成为地方官一个重要的职责,朝廷规定官员们需要做到“听歌谣于路”。

总而言之,王家屏这番话的意思就是当朝者面对谣言,首先自身需要端正态度。

务实是在担心我啊!真是疾风知劲草,板荡识诚臣。看来要想解决这次危机,还是只能想办法争取务实的支持……可是,我要怎么说动他呢?

----------

感谢书友“曹面子”、“今年?多久?”的打赏支持,谢谢!

感谢书友“不要问我叫什么000”、“脚贱的身影”、“曹面子”、“kiki凯”、“大地候”、“书友20200131113929592”的月票支持,谢谢!

谣言的疯传势必会让人人心惶惶,使社会动荡,这是母庸置疑的。但是面对这种情况,执政者如果能做到端正言行,冷静下来了解谣言产出的基础,然后向百姓认真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,则谣言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。

比如说汉成帝时期,由于当时经常发生的地震、大水、日食等现象,民间也是谣言四起,但成帝对此没有严厉打击,反而先做了一番自我反省,然后端正自己的言行,罢斥了一批不作为的官员,同时改良政治,并派官员巡行天下,向百姓说明情况。

最后结果呢?是在消除谣言的同时,也对社会治理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。这就是非常好的先例,也正因为汉朝在这方面表现很好,所以王家屏将汉朝“听歌谣于路”的应对谣言之法作为“最善者”。

朱翊钧也没料到自己这番话居然引来一顿教训,更坏的是他还不好反驳这顿教训。他本来是打算先拿出架势镇住阁臣们,然后再施以君恩,让阁臣们服服帖帖接受“今日之事不过是一场意外”的结论,回头他们出了皇宫便能压制外廷与民间议论,最终把郑皇贵妃在此事中可能存在的嫌疑给摘掉。

没成想,他的计划虽然看起来没问题,可惜王家屏根本不吃这套。王家屏这个首辅虽然做得颇有些光杆司令的惨澹,但他的性格却很强硬——尤其是在“道德治国”这个程朱理学最为坚持的层面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