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61小说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理想年代 > 246不谈国事(上)

246不谈国事(上)(第1 / 3页)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汪兆铭见伍庭芳目光直往自己身上扫,忙道:“不碍事,又不是第一次去。克强此去惜阴堂,还不是被湖北方面给逼迫的。因为李想在湖北的大捷,南方各省北伐的呼声很高,尤其是广东三千北伐军叫嚣的最凶!连英士也雄心壮志,以沪军都督的名义向南方光复各省建议组织北伐联军。和议在即,他们却都像疯了一样,克强也是无奈,去找赵老头这位当世诸葛讨点主意。咱们不妨再等等看。”

王宠惠嘘了一口气道:“一群疯子,和湖北的李疯子一样疯狂。胜固然好,民国可成。但要是败呢?还是克强明白人,袁宫保不是曾国藩,咱们还是不要逼他去做大清国的忠臣!”

“着,就是这话!”钮永健双手一合道,“庭芳兄,你是满廷的老外交,与唐绍仪,杨士琦同官京朝,夙有交谊,与唐绍仪更共乡里。不如开议之前,先找他们叙叙旧情?”

“不可!”不等伍庭芳答言,汪兆铭大声截断道,“倘或有心人看到,岂不要砸锅!国家大事,竟然掺杂个人私情,虽然是为了共和大业,但是传扬出去,别人就不会这样想了。”

上海。

眼见天色渐渐昏暗,伍庭芳真有点等急了。一席丰盛的酒菜早已放凉。桌旁坐着温宗尧,默默审视着手中玲珑剔透的玉杯,王宠惠背着手观看墙上挂着的一副米芾手书,钮永健则与旁坐的汪兆铭窃窃私语。谁也无心去吃。

民军公推外交总长伍廷芳,为议和总代表,温宗尧、王宠惠、汪兆铭、钮永建为参议。又黎元洪派胡瑛、王正廷等为武昌代表,参预和议。除黎元洪派来的两个人,其余的也都来齐了。

“你有些什么想法?”伍庭芳不住,开口问温宗尧,“这一会儿,连报信的怎么也不来了?”

温宗尧正在苦苦思索,听得伍庭芳发问,便沉吟道:“黄大胆今日去惜阴堂,是赵老头送出来的信,黄金荣的得意门徒杜月笙也亲眼见了,这是不致有误的,不过……这半日不见信儿,杜月笙又突然不知下落,肯定事情有变了。”他站起身来,“天色将晚,不比白日,我们应该派人去探听一下。”

听到这==话,王宠惠便扭转脸来,汪兆铭和钮永健也停止了说话,抬头瞧着伍庭芳。

武昌起义爆发后,赵凤昌通过电报局第一时间获知首义胜利的消息,当天即邀约在沪上的工商巨子、社会名流来“惜阴堂”彻夜商谈,预判形势发展,并声援义军,表明“上海据长江下游,集人力物力,足为武汉之声援也”。其后赵又访问上海商会,通知外交使团,革命军一定会保护外商在沪利益,洋人绝不能干涉革命军,免生冲突引致大乱。各国公使最后集体决议,“清廷已病入膏肓,不会有所作为,各国不会主动帮助清廷”,同时宣布“严守中立”。

彼时全国陆续已有湖北、湖南、陕西、山西、云南、江西、贵州、江苏、浙江等11个省份先后宣布独立。满汉之间的斗争逐渐转变为南方与北方汉人之间的斗争,南方的主力是张之洞创建的湖北新军,北方的主力是袁世凯的北洋系,袁世凯亦开始实行“以南压北,以北压南”,既谈讲和,也兼用兵,以剿促抚,软硬兼施之计。一来可用南军名义逼清朝退位,二来可为其争总统大位做好威权铺垫。当南北会谈转移至上海时,南北双方不约而同,以“惜阴堂”为消息中转汇集中心。

湖北方面,新军是武昌起义的主体力量,其领袖与赵凤昌关系密切,而北方,袁世凯等人也与赵凤昌等人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——赵凤昌的妻弟洪述祖在袁世凯政府中也是高级幕僚,赵凤昌的老友张謇与袁世凯关系更非同一般。在某种意义上,“惜阴堂”参议者便代表了“东南财赋”,这是“惜阴堂”意见举足轻重,无论孙、黄还是袁世凯,乃至外国人必予重视的原因之一。

在上海的黄兴,有空就去找赵老头子摸摸茶杯,就是很正常的事情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